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以创新致敬先驱,AI 引领生命科学仪器新未来—— FTMSI 2025 在京开幕

2025.7.05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生命科学、分析科学、农业科学、医学、药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范式迎来颠覆性变革。AI 与先进传感、分析检测、量子等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引领性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以及仪器创新成果。

  为促进学科发展、加速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由现代科学仪器网主办,北京中仪宇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谱临晟科技有限公司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协办的第二十三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5),于2025年7月5日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分析测试行业近150位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等出席了本次会议,环球ug登录作为支持媒体参加并报道了本次会议。

现场3.jpg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尹碧桃副秘书长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尹洧研究员和王培龙研究员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现代科学仪器网胡柏顺研究员致开幕辞。

image.png

部分出席嘉宾

image.png

胡柏顺.jpg

现代科学仪器网胡柏顺研究员

  胡柏顺研究员讲道,本届会议以"生命科学仪器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范式变革与技术创新。他指出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正催生重大科学发现和仪器创新成果。现代科学仪器网作为会议主办方,三十年来已举办二十余届研讨会,始终秉持"荟萃全球信息,评价世界仪器"的宗旨,推动我国仪器技术进步。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我国仪器技术创新发展。

  胡柏顺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科学仪器发展历程,并向以王大珩院士为代表的先驱者致敬。值此王大珩诞辰110周年之际,本届会议特设专题学术报告会纪念王大珩院士的杰出贡献。此外,胡柏顺研究员还呼吁政产学研用资各界深化合作,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开辟新赛道,助力我国科学仪器事业迈向国际前沿。

  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专家,围绕前沿科学领域展开深入探讨。报告内容涵盖高通量毒理学、智能生物分析化学、医疗装备发展、空间站探测仪器、创新型质谱技术、生物样本快速分析、多组学平台、原子光谱技术、红外光谱应用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生命科学仪器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展示了各领域在环境监测、生命健康、航天科学等方向的应用前景与挑战,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方向。

江桂斌.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的研制

  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 “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 系统的研制背景、技术路径及应用,强调了在化学毒理学研究中,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和多靶点细胞效应模型,提升毒理学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报告提到团队在相关技术上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情况,展示了该领域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李景虹1.jpg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

报告题目:面向生命健康的智能生物分析化学

  李景虹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了智能生物分析化学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关键作用,指出 AI 技术与生物分析的结合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范式。他提到,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面临更高的要求,需要发展更精准的检测技术和高效利用大数据与 AI 技术。近年来,单细胞、单分子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如纳米荧光、纳米孔技术、量子计算、高分辨显微镜等,为分子水平分析提供了更高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但也产生了大量生物数据,需要 AI 技术进行处理。他介绍了团队在单细胞检测、高灵敏度成像技术和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创新工作,展示了如何通过 AI 和纳米技术提升生物分析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同时也强调了仪器技术如表面等离激光共振技术在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报告展示了AI与生物分析结合的广阔前景,为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孙宏博.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孙洪博博士

报告题目:医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现状及趋势

  报告指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稳定,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上游零部件等短板。报告还介绍了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手术机器人等八大领域的发展趋势,强调人工智能、数据融合等新技术的重要性。我国正通过产学研医用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但仍需加强原始创新、协同攻关和监管体系建设。

关亚风1.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关亚风研究员

报告题目:空间站和深空着陆探测原位气相色谱仪

  关亚风研究员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空间站和深空着陆探测原位气相色谱仪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从科学意义出发,阐述了深空探测对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宇宙奥秘的重要性,同时对比了国内外相关设备的性能和特点。我国的空间站气相色谱仪在重量、功耗和抗衰性能等方面表现出色,采用了热导检测器等创新设计,满足了空间站有机物分析的需求。此外,报告还涉及了深空探测设备面临的极端温度环境和结构设计挑战,以及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在新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为我国航天科学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段亿翔.jpg

报告人:四川大学 段忆翔教授

报告题目:创新型质谱仪器研发及其在新型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段忆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创新型质谱仪器的研发及其在新型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他详细阐述了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TOF MS)和试剂离子可切换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其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应用。该仪器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低耗材等特点,可实现无标样定量分析,且不受空气组分干扰。报告还展示了其在检测挥发性有机物、抗生素、激素等新污染物方面的优异性能,以及在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和医疗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体现了该技术在环境和健康领域的广阔前景。

周江.jpg

报告题目:生物样本的快速灵敏谱分析

报告人:北京大学 周江教授

  周江教授的报告聚焦质谱技术在生物样本快速灵敏分析中的应用与挑战。他首先概述了质谱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多化合物同步检测的优势,以及在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生物样本检测中色谱分离耗时长、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周教授团队探索了新型离子源技术和磁性功能化探针,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并简化了流程。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麻醉剂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实时监测(检出限5 ng/mL,全程2分钟)和DNA甲基化快速检测(无需液相色谱),展示了原位质谱在临床监测和表观遗传学中的潜力。团队进一步开发的FSP-PITC磁性探针将氨基酸衍生化反应从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结合乙腈萃取法跳过蛋白沉淀步骤,实现了生物样本的超快速前处理。这些创新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nipeixiang.jpg

报告人:华大智造中国营销 倪培相副总经理

报告题目:多组学平台助力生命科学

  报告重点介绍了华大智造在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华大智造通过自主研发的DNB测序技术和单分子纳米孔测序技术,开发了高通量、低成本的测序仪,并形成了从桌面化到大型化的全系列测序设备。同时,华大制造还打造了智能化实验室系统,实现从样本处理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此外,华大智造的多组学平台已在科研、临床、公共卫生、农业、法庭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多维度发展。倪培相强调,华大智造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助力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祖文川.jpg

报告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祖文川研究员

报告题目: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及其水环境应用

  祖文川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原子光谱分析方法,具有多元素同时测定、低功率、便携性强、成本低等优点,特别适合野外现场分析。报告强调,该技术在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元素的检测中表现出色,能够满足水环境现场监测的需求。通过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检测效率和灵敏度上有显著提升,为水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敏的现场分析工具。

孙素琴.jpg

报告人:清华大学 孙素琴教授

报告题目:红外光 “宏观组学”

  孙素琴教授的报告介绍了红外光谱在“宏观组学”领域的应用。她指出红外光谱具有无需标记、快速无损检测等优点,可用于分析复杂体系如中药、植物药等的整体成分和相互作用。通过经典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等方法,可以实现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和指纹特征分析。报告还提到红外光谱在植物分类、药材鉴定、生长年限判断等方面的应用,并强调了宏观组学与微观组学结合的重要性。最后,孙教授强调,中药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它所具有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异变性与红外光谱学的表征功能相符合。红外光谱学能够以低成本获取海量数据,并通过云计算和相关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呼吁业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冯先进.jpg

报告题目:稀土元素的重要作用及其分析技术的进展

报告人:北方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冯先进 研究员

  冯先进研究员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稀土元素的重要作用及其分析技术的进展。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族的17种元素,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现代工业、军事、航空航天、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在地壳中并不稀少,但因分布分散和开采难度大而得名“稀土”。中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不仅在资源供应上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分析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早期的简单化学分析到现代的高分辨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如北京大学徐光宪先生发明的串级萃取理论,为稀土分离和提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此外,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稀土标准体系,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有力推动了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稀土元素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标准体系,在全球稀土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学的旗帜 永恒的丰碑——纪念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专题学术报告会

  纪念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院士作为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和战略科学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光学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本次纪念专题学术报告会上,金国藩院士,刘文清院士,原中科院财务计划局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荣誉理事长闫成德老师,胡柏顺研究员围绕王大珩院士的科研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其对科学仪器领域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书面发言、视频发言以及现场缅怀的方式展开了深入探讨。

_DSC4789 拷贝.jpg

金国藩院士书面发言

  金国藩院士回顾了王大珩先生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卓越贡献。王大珩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是“863计划”的倡导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功臣。他多次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多项重要建议,亲手创建了一批知名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家。他高度重视科学仪器的重要性,将其比作“蛟龙的眼睛”,并积极推动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王大珩先生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创建了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并担任校长。他强调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他的思想和精神已成为我国仪器仪表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来者继续投身于这一事业,为实现民族仪器工业的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刘文清.jpg

刘文清院士视屏发言

  刘文清院士回顾了王大珩院士的卓越贡献。王大珩院士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一生秉持科技强国信念,开创光学仪器自主创新。他带领团队在艰苦环境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学经纬仪,为我国光学仪器发展树立里程碑。在安徽光机所的建设中,王大珩倾注心血,从规划到技术指导,推动研究所发展。他题词勉励后辈,坚守“又红又专”,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刘文清院士呼吁大家铭记王大珩院士的成就,传承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告慰其报国初心。

闫成德1.jpg

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荣誉理事长 闫成德

  闫成德老师在致辞中缅怀了王大珩院士对中国科学仪器事业的巨大贡献。他回顾了王大珩院士在多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眼光和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规划,到推动科学仪器的自力更生与国产化;从863计划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王大珩院士始终致力于将科学仪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他强调了科学仪器对国家科研、经济和国防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国际限制时坚持自主创新的必要性。闫成德老师呼吁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王大珩院士的精神,重视科学仪器的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推动我国科学仪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胡柏顺2.jpg

胡柏顺研究员发言

  胡柏顺研究员回顾了王大珩院士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王大珩先生是我国仪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并赴英国深造,在光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他参与创建长春光机所,为原子弹试验、人造卫星等国家重大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还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他始终强调科学仪器的重要性,呼吁重视高端仪器研发,为我国仪器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号。王大珩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通过回顾王大珩院士的科研历程和突出贡献,激励在场的科研工作者、学生们传承和发扬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科学仪器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昨夜星辰依然闪烁--怀念行业的先驱

  在专题报告会尾声,尹洧研究员以诗词形式进一步表达了对行业先驱的敬意。

  ——敬仰是不变的星辰,传承是永恒的星辰,,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昨夜星辰今日星辰永远闪烁!

尹洧2.jpg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原总工程师 尹洧研究员

image.png

行业先驱

  谨以王大珩院士振聋发聩的呼声激励科学仪器行业从业者奋力前行!

言论.jpg

  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及颁奖仪式

  本次会议成立“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旨在继承先辈们的发展科学仪器事业的意志,将已经获得的成就继续发扬光大,企业与个人共同努力,为中国仪器事业贡献力量。

联盟.jpg

科学仪器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各专家代表及企业代表合影

  为感谢科学界的老前辈为科学仪器事业做出的贡献,本次会议特设“卓越贡献奖”,中仪宇盛营销总监谷建光为各位业界前辈颁发奖杯。

杰出贡献奖.jpg

“卓越贡献奖”获得者合影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田春霞正高级工程师获得“杰出贡献奖”,来自岛津公司的张媛媛专员为获得“杰出贡献奖”的田春霞老师颁奖。

田.jpg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合影

  胡柏顺研究员为对本次会议做出贡献的会务组成员颁发“仪器贡献奖”。

仪器贡献奖.jpg

“仪器贡献奖”获得者合影

  企业家交流论坛

  本届会议特设企业家交流论坛,北京中仪宇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谱临晟科技有限公司、精谱科技集团(郑州)有限公司、北京聚芯追风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奥远电源有限公司代表为与会观众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及应用场景介绍。

image.png

  除论坛分享外,参展企业还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色谱、质谱、光谱、样品前处理、常用清洗设备等产品。

_DSC4608 拷贝.jpg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_DSC4611 拷贝.jpg

北京中仪宇盛科技有限公司

_DSC4594 拷贝.jpg

广州谱临晟科技有限公司

_DSC4592 拷贝 2.jpg

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_DSC4592 拷贝 2.jpg

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_DSC4593 拷贝 2.jpg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_DSC4598 拷贝.jpg

华谱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_DSC4603 拷贝.jpg

浙江优纳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_DSC4606 拷贝.jpg

继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_DSC4613 拷贝.jpg

精谱科技集团(郑州)有限公司

jufeng.jpg

北京聚芯追风科技有限公司

_DSC4585 拷贝.jpg

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

_DSC4613 拷贝.jpg

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_DSC4581 拷贝.jpg

施启乐(广州)仪器有限公司

_DSC4584 拷贝.jpg

上海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_DSC4596 拷贝.jpg

北京和信同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_DSC4597 拷贝.jpg

北京格瑞德曼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_DSC4587 拷贝.jpg

中科高知(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_DSC4597 拷贝.jpg

深圳明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本次 FTMSI 2025 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业内专家、学者、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生命科学仪器相关领域的学术探讨与技术交流,还通过纪念王大珩院士诞辰 110 周年纪念专题学术报告会,传承和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同时,会议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展示仪器产品的机会,加快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进程,对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影.jpg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推荐
关闭